
【实用】语文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写作知识,要求学生写出内容具体、通顺的文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教育目标:教育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复习重点:指导学生审清题目要求,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
复习难点:培养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指导写作方法。
1、审题:
即把握作文题目的具体要求。
2、确定作文题目的重点。
学会确定题目的重点是审题过程的'重要一步,因为只有确定了题目的重点,才能更好地选取材料,突出文章的重要部分。
3、复习记叙文的六要素。
指名说,板书:
时、地、人、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4、习作开头的方法:
(1)开门见山。
(2)提问式开头。
5、习作结尾的方法:
⑴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⑵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⑶抒情结尾(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或敬佩之情)
6、复习本学期要求写作的几作文。
a、写一个人(赞扬某方面的优秀品质)
b、记一处景物(抓住特点表现出“美”)
c、写一件物品(抓住形状、特点、用途来写)
d、写读后感。
e、介绍我们的学校。
f、谈压岁钱的用法。
三、练习:
1、我敬佩的人。
A、要求用一件典型事例赞扬他某方面的优秀品质。
B、小组内练习说话。指名说话,师生共评。
四、小结:
写作文要靠平时积累材料,多练习,多动笔,才能提高作文能力,希望大家多观察,多练习。
五、作文:
以《一件自己深受感动的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范读课文。提问: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根据回答(作板书):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小伙伴是怎么上山栽树的。指导看图: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了,它们是怎样的心情?(高兴开心)
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它们的心情来。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并评价。
2、它们手里带了栽树的工具吗?它们怎么栽树呢?遇到什么困难了?自读课文,找出遇到的困难,划下来,多读几遍,并体会它们的心情。(指名朗读,引导体会)板书:挖树坑,运肥料,运水浇树
3、有好办法解决吗?自读课文,找出解决的办法。(指导朗读)
什么叫吸足了水?小伙伴在山上栽树,小象从山上跑到河边,一定很远,还要把长长一鼻子的水运到山上,多不容易呀!指导读第五自然段。
4、小树终于栽好啦!齐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指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谁的功劳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5、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团结力量大。
6、齐读课文。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初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能体会角色的心情,较为流畅地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且通过讨论,逐步明白了成功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要团结起来,共同出力的道理。
但是,我却感觉到,在指导朗读上,还不够深入,有些浮于表面。每一部的指导,都好像在往前赶。学生还没有读到位,就又赶到下一环节去了,所以在最后的.齐读课文时,朗读总觉得差那么点。我想,如果能在教学中让孩子再去演一演,让他们真正能够融进课文中,体会到从一开始高高兴兴上山栽树,到遇到困难的着急难受,再通过想办法、同出力解决困难,最后得到栽树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达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目的,学起来才更津津有味。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树立爱护公物、爱护建筑物的良好习惯。
2.认识珍、贵等15个生字,继续培养识字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读课文,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综合活动: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5个生字。
2.在读中体会小刺猬留下了什么纪念?为什么“它是珍贵的纪念”?
3.区分易错字“该”与“刻”。
教具准备:
小刺猬图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辽阔广大,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可以让人们去欣赏。伴随着音乐,教师展示图片:
热爱旅游的人们到处去欣赏祖国的秀丽景色。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什么地方?看到过什么景色?你是怎样留纪念的?(学生纷纷回答)
有一群小动物在山坡上盖了一间漂亮的小亭子,它们是怎么留纪念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边听边看大屏幕。放课件和录音:
2.喜欢这个故事吗?你能自己读课文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拿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不认识的字标出来。
3.谁有好办法来认识这些字?
学生归类出看拼音识字、问老师、问同学、联系上下文猜字、利用查字表识字等办法。
4.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识字方法认字,如果这些字你都认识了,请你读一读课文。
5.游戏:“好朋友,合作学,团结起来收获多”:学生自愿结合成小组,在小组内学生自己商量读书的方式,并且在小组内检查生字认字情况,进行合作学习。
点评:鼓励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
6.小组汇报读书情况。
7.第二年春天来到的时候,亭子周围鲜花盛开,蝴蝶飞舞,小动物们又到小亭子来玩。
出示课件:
小刺猬留下了什么纪念?为什么这才是最珍贵的纪念?小组合作,进行讨论交流。
贴小刺猬图:
点评:通过讨论,明确小刺猬留下的纪念是什么,帮助学生树立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8.小刺猬留下的纪念这样美丽,你想怎样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在师生互评中进行美读。
点评:通过进行各种方式的评读,学生学会了欣赏别人,同时通过朗读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了这份纪念的珍贵
(二)生字测试,游戏识字。
1.抽读本课的生字卡片,筛选学生易错字。
2.小组合作学习筛选出的`生字。
3.游戏:美化环境,大家来:在黑板上贴有鲜花和绿草的图片,图片的背后贴有学生筛选出的易错字,学生用识字方法记住了这个字,就把这个字贴在事先准备好的大花坛里。
在游戏中进行组词,说话练习。
点评: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可以分析字型,可以猜字谜,可以用动作记,可以画画记,在游戏中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起来。
(三)引导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写的字,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字最容易写错?
学生比较“刻”和“该”在字形上的区别。
2.老师范写“该”。
3.让学生自己写一个“该”,并试着自己写一个“刻”。
三、口语练习,综合活动。
1.齐读全文,想一想“你认为小刺猬怎样?”你打算以后怎样做?
2.老师带大家到公园里玩一玩。
课件展示:
美丽的公园里有什么?三块牌子上应该写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说一说。
3.向学生发出倡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爱护公物。
点评:在口语综合活动中,再次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的教育。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意义: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
肆恣(zì):放纵、任情。
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比喻句,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
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③“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⑥“以勉其学者邪”。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
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简介作者及其文学创作特色。
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予固。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赏析本文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思想,并联系作者的文学主张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本文是曾巩在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作。文章从墨池落笔,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要深造道德,更应该坚持刻苦学习。
全文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借事立论,内容精警,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了曾巩行文的风格。
本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2~3则,然后准备参加班上的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依据: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
二、教学目标: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2、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五、教学方法:活动型阅读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讲故事:《狼来了》。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引入:我们探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期行》。
(二)、学法引导: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三)、组织探究:
活动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1)互动求助,读准字音。
(2)合理停顿,读准节奏。
A、教师范读:(学生划停顿符号“/”)
B、分组朗读:(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
C、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生生互动,理解词句。
(2)整体理解:逐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梳理情节: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反驳,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活动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1)小组复述:组长复述,其余同学补充。
(2)探究: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都应当讲究诚信。
活动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1)人物评价: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2)情境体验:假如你是太丘,回来知道故事里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元方,父亲回来后,你将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来后你又将怎么做呢?
(3)感悟讨论:学习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结束: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合作很成功,但愿我们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首诗歌或短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10-14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08-20
(经典)语文教案10-01
[精选]语文教案10-13
语文教案08-20
(精选)语文教案09-24
【经典】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精选)08-21
语文教案[热门]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