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正确停顿。背诵课文。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
教学重难点:
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从题入手,营造文言文学习环境。
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故事,四川偏远地方的和尚的.故事。
2.老师从哪个词知道故事发生在四川?——蜀。又从哪个词知道是在偏远地方?——鄙。
二、新授
(一)读课文,整体感受。讨论学法
关于蜀鄙之僧到底有什么奇特故事呢?
1.想知道,快读读。(各自试读)
2.读了课文,说说你的初步印象。
预设:学生可能会认为难读,难懂等。
3.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文言文的词、句与今天的意思常有不同。今天我们读文言文,难度较大。那怎么学呢?说说你的办法、打算。
预设及教师引导要点。
(1)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读时注意正确停顿)
(2)对照图片、注释或大意学习。
(二)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
2.师范读,同时用同步出示停顿标记,并给难读准的字注音。
ù语shì恃bō钵
3.刚才大家听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感觉?
重点指导读的方法:文言文用字简洁,慢读才好慢慢琢磨;注意停顿。根据停顿标记,自由试读。
4.你会读哪些句子了?来,带我们读一读。如果这些句子你读起来还有困难,也可提出来。大家一起练。相机引导全班练读长句、难句。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5.全班齐读。
(三)借助大意,读懂文言文故事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结合第二个方法——对照译文学习,你会懂得更多。
2.生自读自悟。
3.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小组内交流。
交流弄懂后,请组长拿出问号袋(见下面交流内容),试用文中句子回答。
4.全班交流。
(1)交流问号袋中的问题。同时相机学习重点词语,并板书故事主要内容。
A贫富二僧立下何志?(欲之南海)相机理解“之:去”。
B结果如何?(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相机理解“至:到”。
C你知道他去的地方多远吗?(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相机理解“去:距离”。
(2)自由交流质疑。预设要点:语,告诉(动词)。子:你。恃:依靠。买舟:此处为租船。
5.明白了意思,现在我们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试试看。
三、练习
指名按停顿读课文。
四、总结
课文讲了一贫一富两个僧人,贫者实现了理想,去了南海,而富者却没有实现,这是为什么呢?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同伴练习分角色读。
板书设计:
蜀鄙之僧
贫 一瓶一钵至
二僧立志
富 欲买舟而下 未能至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懂得在新的一年里,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2、能看图说几句话到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了解图的主要内容,并能看图说几句话到一段话。
教学难点:抓住图画的主要内容,有顺序他说几句话到一段话。
三、教学准备
放大挂图一幅、新年老人服饰、礼物袋。小朋友汇报的成绩道具若干。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练习说一句完整的话。
师:新年的鞭炮声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新年老人向我们走来了。
(1)出示挂图,练习用下面句式说一句话。
“谁,怎么样地走来,来干什么?”
(新年老人,扛着一大袋礼物,笑眯眯地向我们走来……)
(2)小朋友看到新年老人来了,多高兴啊!会怎么欢迎他呢?
(xx说:“新年老人,您好!”
“欢迎您!新年老人!”
“祝您新年快乐!”
“祝您健康长寿!”
“您好!新年老人。”)
(3)出示课题。
2、看图练习说话。
(1)指导看图。图上有哪些小朋友在欢迎新年老人?(可以给他们取名。)
小朋友们手上拿着什么?他们会对新年老人说些什么?
(2)在四人小组中向新年老人汇报。
(3)想一想,新年老人听了小朋友的话,心里怎么想,他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4)同桌互说。要求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的实际来提。
(5)表演说话
A、先自己准备,你向新年老人说什么?
B、老师扮演新年老人,指明几个同学上台共同表演。集体评议。
C、分小组表演说话。推荐一人当新年老人,其他学生向新年老人说的话不能重复。
D、分组上讲台表演,集体评议。
(6)总结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向新年老人汇报了自己一年来的进步。新年老人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按新年老人提出的要求去做,争取更大的进步。
语文教案 篇3
一、交流摘录笔记
1、读一读自己从课文中摘抄下来的好词佳句
2、说一说自己在阅读中还收集到了哪些课外词句,比较难以理解的要为同学们加以讲解。
3、读例句考虑冬冬提出的问题:
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
可一个好人的心容的下全世界的`人。
考虑:前半句说“小”后半句说 “大”,用可连接,“可”还能换成什么词?
你能不能再说几句这样的话?
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有了解到不少名人名言吧,互相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进一步理解心存大志也要从小事做起
班级交流,并进行板书
根据同学的交流,在自己的摘录本上进行补充。
三、读开卷有益
自己读,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交流你最近读过的好书或者好的,说说内容,谈谈感想,把它推荐给你的好朋友读一读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谈话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在“最”字上加点)
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
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
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
5、“苦中真乐”--苦乐观。(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
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
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2、写一篇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最苦最乐
贫?失意?老、死?知足、安分、达观(不苦)现象
欠钱没还如释重负
负恩惠未报尽心安理得
责得罪人没赔礼责吃苦--真乐
任该做没做任(苦乐循环)本质
勇于责任,不逃避责任,能享受真乐!
语文教案 篇5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孟子》二章 教案示例1》。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6
这是一节留下遗憾的课,成功之处已表现在教学设计并在说课稿中进行了分析,现在谈留下遗憾的原因:
第一,高估学生。由于对教学对象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他们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所以,在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用“反语”表达讽刺,学生不能解决,让教学发生了困难。同时,又因为要赶进度,又没有给学生将知识分析清楚。
第二,取舍不当。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书信,文本也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进行一些大胆取舍。我想,在这节课中至少可以舍去如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语,直接开门见山,切入正课。
2、预习的检查。
3、压缩谈圈点词句的感悟。
4、对“难能可贵”的.认识,将之融合到第二个问题之中。
如果舍去了这样几个问题,就能够留出时间进行朗读训练。
第三,节外生枝。有这样两处,导语时对学生进行的一番说教,分析“难能可贵”时教师谈到的题外话。
另外,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教师代替的讲解过多了一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课后作业第2题中的两个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偏僻、勉强、资助、尝试、实践、熟练等词语;理解才在本课几个句子中的意思。
3.复习巩固用把意思相近的段落归并在一起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了解童第周青年时期发愤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体会童第周当时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课后作业中的两个长句子。
难点:①体会两句话不同的思想感情。
②理解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能用总分法写一段话。
3.能用再三请求、发愤各写一个句子。
重点难点 学会体会人物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用总分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环节 具 体 设 计 设计意图
复习听写 偏僻 基础 期末 平均 勉强资助 贫穷 熟练 尝试 实践
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哪句话也是写童第周下决心要争气?用 划出。
(2)读读议议。
①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是指什么?(剥掉青蛙卵外膜)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尝试。
②哪些地方说明童第周经过努力也办到了?(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理解:反复、实践。
③为什么说童第周做成功了这项实验,为中国人争了气?读句子:旧中国贫穷落后瞧不起中国同学。你还知道这样的例子吗?说一说。
④这一次争气和上一次争气有什么不同?(上一次是为自己不甘落后,这一次是为国家,维护国家尊严,说明了童第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⑤指导朗读。语速稍慢、坚定有力、重音落在一定,也能办得到。
(3)有感情地读课文第三段。
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你从童第周身上学到了什么?(我们要向童第周学习,学习他刻苦学习,不甘落后,为国争光的精神。)
指导造句仿写一段话
A (1)出示原句,理解再三请求、发愤在句子中的意思。
(2)想想什么情况下需要再三请求、发愤。
(3)口头造句。
(4)完成课堂作业第6题。
B (1) 读第3自然段,知道这是总分写法的一段话。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说明童第周发愤学习(①每天天不亮②夜里同学们都睡了)
(2)用学习十分认真或××真关心人写一段话。
①审题,明确题意,找出总起句中的中心词。
②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总起句。
③写一写。
④交流评议。
作业 听写生字、词语
教学反思
板书:
2 一定要争气
发奋学习 一
童 中学 我并不比别人笨 定
弟 夜以继日 要
周 刻苦钻研 争
留学 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 气
反复实践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读诗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读诗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肤色的少年儿童共同庆祝“六一”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了解人中的不同(5分钟)
1、教师出示挂图: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有的跳舞、有的唱歌……)
2、指明反馈:这个庆祝六一的盛会由什么地方与众不同的呢?(有许多国家的少先队员参加)
3、教师:是呀,世界可大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中国人,还有其他肤色的人呢。
4、观察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和我们的异同。(眼睛、头发、皮肤的颜色等)
5、教师小结:是呀,这幅图中的孩子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但今天他们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他们就像一束束不同颜色的花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板书课题)
二、展示目标。
(1分钟)
三、自学生字,读通诗歌(1分钟)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1)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认读。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其他评议,教师强调:
字音:“睁”是后鼻音,“睁”还是卷舌音。
自行:“睁”和眼睛有关,部首是“目”,不是“日”。
(2)朗读诗歌,在诵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
3、指名读诗歌,其他学生从准确、流利、语气、停顿等方面评议。
4、集体朗读诗歌。(整齐、流利)
(以读为主,让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诗歌表达热爱和平的主题)
四、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内容(1分钟)
1、学生自由读诗歌,想想诗歌共几节,标上序号。
2、指名反馈,然后按节分组读。
3、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诗歌第一、二节、第三、四节与第五节分别写什么?
4、集体反馈。
(1)第一、二节:眼睛不同,但睁开都能看见太阳;
(2)第三、四节:头发不同,都是漂亮的花冠;
(3)第五节:不同的孩子都是美丽的花束。
5、按节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读中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读中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课时总结(1分钟)
不同的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他们的眼睛、头发、皮肤、生活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但他们又都有相同的地方,他们都生活在地球上,眼睛所看到的同是一个太阳,和我们一样,世界各地的孩子都是自己祖国最美丽的花束。
六、堂清题:5分
1、看拼音,写词语。
m
ěi lì ɡuǎng dà huò zhě qī hēi
( ) ( ) ( ) ( )
k
ě ài piào lianɡ zhēnɡ kāi huā shù
( ) ( ) ( ) ( )
2、比一比,组词语。
膝( ) 官( ) 亮( ) 爱( )
漆( ) 管( ) 高( ) 受( )
【板书设计】:
头发: 漆黑 金黄
最美的花束
眼睛: 黄或蓝 黑或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10-14
[经典]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08-20
(经典)语文教案10-01
[精选]语文教案10-13
语文教案08-20
(精选)语文教案09-24
【经典】语文教案01-07
语文教案(精选)08-21
语文教案[热门]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