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盘秤
学生准备
盐 牛奶 黄豆 回形针 花生米 军棋 2分硬币 苹果 鸡蛋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
(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
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预设
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
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
(6)抱一抱。
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 第二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第2题5+5+5,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相加,这就是3个5
第3题4+4+4+4,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4相加,由学生说出4个4
第4题2+2+2+2+2,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由学生说出5个2
(二)学习新课
1、启发性谈话。
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这种简便方法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2、出示例1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1)教师是怎样摆的?
(教师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摆了几个2,(3个2)教师板书:3个2。
(2)要求一共摆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用加法算:2+2+2=6 。
(3)你写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2连加。
教师叙述: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号及算式写法和读法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教师同时板书,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乘号像什么(像汉语拼音中的)。
怎样写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就写在乘号的前面,再数一数是几个2连加,把相同加数的个数3写在乘号的后面,23表示3个2连加,3个2得6,因此算式是23=6,读作2乘以3等于6.
3、由学生摆正方形。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拿出3个正方形,摆成一竖行,这是1个3;第二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三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第四竖行再摆3个正方形,这是几个3?(4个3)
教师启发提问
(1)求4个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3+3+3+3=12)
(2)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4=12)
(3)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4、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出要求
(1)每堆摆4个圆片,摆5堆,这是几个几?
(2)在小组内讨论,怎样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
归纳小结
(1)上面这几道题用加法算的时候,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法算?
(3)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同学们想象一下,上面这道题,如果每堆摆4个圆片,摆10堆,100堆,求一共有多少个,如果列加法算式,这个算式一定很长很长,那么列乘法算式呢?只要410,4100.因此,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出示复习准备中的两组题,哪组题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几连加。
3+3 32;5+5+5 53;4+4+4+4 44;2+2+2+2+2 25 2。游戏
(1)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戏.老师每次拍5下,拍4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
7+7+7 6+6+6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整体感知:
长度计量单位,特别是用毫米测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对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是有帮助的。因为长度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很难使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课堂多活动、多操作。同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运动会体操比赛录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看,咱们鸡公岭小学的运动会开幕啦,小朋友们多高兴哪,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迈着整齐的步伐整队入场,这是二年级的同学,现在入场的是三年级的同学,向我们走来的是四年级的同学。热闹的开幕式结束了,首先进行的是体操比赛,小朋友们列成3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谁能说得更准确更完整一些。横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每行有几个人,(课件闪烁行。)竖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有几行。(课件闪烁有几行。)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现在你自己能再说一遍吗?(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3.独立试做。
(课件展示完整题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师巡视,抽生板演答案。)
4.交流汇报。
好了,都完成了吗?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几种解法,自己对照一下,还有不同做法的请自己写到黑板上来。好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解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问题。(师:生①很有想像力,他先把这三个方阵的同学集合在一起(课件),先求整个方阵每行的人数10乘3等于30人,有8行,再乘8,就等于240人。
还有什么疑问吗?他的回答你们满意吗?生③的想法更是与众不同了,他把队形作了这样的变换(课件),然后我们站到旁边来看,每一行是8乘3等于24人,有10行,再乘10就等于240人。
好了,还有什么疑问吗?那老师还有个疑问,一直憋在心里边很着急?就是这种方法里的10×8是什么意思呢? 80×3又是什么意思呢?哦,我明白了,你是先求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的3个方阵的人数对吧,好,谢谢你。(大家还有疑问吗?)
好了,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都求出了三个方阵一共的人数,那么这三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说说看?(好吧,请小组的四位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第一种方法是先算的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的三个方阵的人数;第二种方法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第三种方法也是把这三个方阵拼起来,先算出每行的人数,再算出一共的人数。嗯,你说得太好了,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我们再来看这几位同学的算式,他们全都是列的综合算式对吧,那么他们的解题思路与上面这几种比较怎么样?这个和哪种是一样的,这个呢?)同学们,明确了解题思路,你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这三种方法吗?今后我们列式时也可以用综合算式。
好了,同学们,刚才这几位同学积极开动脑筋,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种探究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练习1.
他们能想到不同的方法,你们能行吗?那好吧,这儿有个关于鸡蛋的问题,李阿姨在超市上班,这么多的鸡蛋,李阿姨准备一个一个的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教教她吗?请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打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现在在草稿本上试着做一做,看李阿姨最喜欢谁的方法。
学生汇报:给大家介绍介绍?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通过认真思考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李阿姨高兴极啦,因为不用一个一个的数啦,猜一猜李阿姨会用谁的方法呢?为什么?(因为这种方法简单一些)对,李阿姨就是这样想的,今后我们在想办法的时候怎么简单就怎么做,不必舍近求远。
有了大家的帮助,李阿姨工作起来特别带劲,可是,不一会儿,她又愁眉不展了,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她又遇到难题了:我们家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我们家3口人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这儿有三个算式,我该选哪一个呢?
1.37×12=444(千克)
2.37×3×12=1332(千克)
3.37×3=111(千克)
这儿有三个算式,我们用手势来帮李阿姨做个选择吧。大家都选的2哪,李阿姨还是有点不明白,不是说一年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嘛,乘12就行了呀,应该是1才对呀。
噢,听了你的介绍,李阿姨总算明白啦!她们家一年要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呀?想想看,我们地球村有多少个李阿姨这样的家庭哪,你想对李阿姨说些什么吗?
你们说得太好了,李阿姨一定会照你们说的话去做的。
3.星期天,李阿姨家和朋友们一起到动物园去玩耍,成人票15元,儿童票7元,这是李阿姨买票时计算票价的算式,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猜一猜她们一共有多少人吗?(图片)
15×4=60(元)
7×2=14(元)
60+14=74(元)
把你们猜的结果大大的写在草稿本上,1、2、3、举起来老师看看,你们都是写的6个吗?谁来说说你的理由。你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路清晰,吐字清楚,声音响亮,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掌声送给他。
刚才,我们帮李阿姨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其实啊,我们也可以用今天的知识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本每页有多少行,每行有多少个字,你们没数过吧,哈哈,老师就数了,你看:
4.添上一个条件和问题,使他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我们用的作文本纸每页有20行,每行可以写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
呀,同学们开动脑筋,编成了这么多的应用题,老师也想来编一个,可不可以,可以呀,那注意听好了:这次上课呀,我写的教案有1500个字,猜猜我怎么提问?(课件)要写几页?你能列式吗?草稿本上做做。完全正确,老师为你鼓掌。
好了,小朋友们,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谁来说说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谁来评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修订本)“8的认识”(第40~41页,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l.通过数8个物体的实践活动,认识8,会写8。
2.知道8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能准确区分8个和第8个,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3.通过数、分的实践活动,掌握8的组成,培养操作技能。
4.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2)带“8”字说一句话。
3.布置课外活动题。
张开想象的翅膀,用8根小棒创造美丽的世界。
[总评:本课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教学的引入阶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发现8的学习情境;展开阶段通过操作学具的小组合作活动,交流汇报主动发现的8的组成,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合作意识、操作技能以及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总结阶段放手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培养成功学习的自信心。第二,根据入学不久学生的特点,创设以激趣克服认识抽象数8的学习难点的愉悦情境,以智力源泉的操作实践活动为基本认知手段,组织学生参与操作交流、归纳、练习等数学活动,指导学生人人参与汇报学习成果的学习,全面达到学习目标。这是一节比较好的创造性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1.情境引入:秭归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磨平、茅坪镇的温度。
提问: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镇的气温或两个镇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镇气温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埘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磨平和茅坪镇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5℃(+15℃)-1℃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15”这个数读作正十五,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5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5”也可以写成“15”;“-1”这个数读作负一,书写时,可以写成“-1”。
【设计理念】“零上15摄氏度”和“零下1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5”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2.归纳正数和负数。
【设计理念】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5、19、+20xx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11、-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3.知识应用。
(1)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2)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1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出示例3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收入与支出、盈利与亏损、方向相反??)师:下面是张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8050元和支出520元。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怎样表示?
3.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四、课堂作业。(略)
【设计理念】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要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熟记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出下面各数
3612 2361 1236 6123
问:上面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个数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2.(演示课件计数单位)回答下面各题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如: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板书亿以内教的读法)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1)出示算盘,让学生在千位上拨上一个珠,问:这表示多少?(一千)然后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边数一边拨珠.问:你发现了什么?(10个一千是一万,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再一万一万地数,边数边拨珠并把发现的问题讲给大家听.(依次十万十万地数)
(2)师问:照这样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又是多少呢?
(3)通过刚才的数数你们知道了什么?
(4)(继续演示课件计数单位)练习填空:
10个一千是( )10个一万是( )10个百万是( )10个千万是( )
3.师: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个、十、百、千一样它们都是计数单位.(边说边板书)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中,你们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继续演示课件计数单位)
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师说明:
(1)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教师对着计数单位,在上边板书数位,(师边讲解边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2)同一个数放在不同数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不同的.如数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写在万位上呢?写在千万位上呢?写在亿位上呢?
(3)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 ;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师进一步整理数位顺序表)(说明:还有比亿更大的数,今后我们再写)
5.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1)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在算盘上拨出二十八,问:这个数在个级,表示多少?(二十八)
②将二十八移到万级,问:这个数在万级,表示多少?(二十八万)
③在算盘上拨出三千零七十万,让学生试读.
④读出下面各数(出示投影)
470000 3080000 40500000
470000 读作:四十七万
40500000 读作:三百零八万
40500000 读作:四千零五十万
⑤小组讨论:说一说万级的数的读法和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万级数先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万级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⑥练习:读出下面各题:34和340000 348和3480000 3004和30040000(强调:每级中间连续有2个0只读1个.)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出示课件亿以内数的读法).
①先在数位顺序表上出示20000,让学生读出来.再将个级写成4600,请学生完整试读24600.
②先出示6400000,让学生读出来,再试读6407000,问:这个数中的4个0都在什么位置?怎么读的?(数中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③让学生读出30040,再试读10030040
10030040读作:一千零三万零四十
问:10030040共有5个0,前4个0共读出几个?(师指出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④练习:读出下面各数.
569200 40080500 28000075
569200 读作:五十六万九千二百
40080500 读作:四千零八万零五百(师问:40080500所读的零是指哪几个0?)
28000075 读作:二千八百万零七十五(师问:为什么4个0只读1个?)
⑤总结含有两级数的读法:略.看书P3并体会一亿有多大.
三、课堂练习
1.读出下面每组数:
25和25┆0000 250和┆2500000 20xx┆和20005┆0000 20xx和20xx┆0000
2.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3┆2680 164┆5800 520┆5000 47┆0050 307┆0800
3060┆0900 10┆4070 120┆0605 1┆0000┆0000
3.教师说明:改革20年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读出下面各题中的数:(投影)
(1)1993年,我国天然石油开采8130000吨,1997年增加到12840000吨.
(2)1994年,我国煤炭开采12350000吨,到1996年,煤炭开采21500000吨.
(3)1993年,我国市内电脑交换机有10360000门.
(4)1994年,我国生产照像机42900000架.
四、师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五、布置作业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主要包括:教学主要内容,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等。),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说明: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二、学生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对自己的学生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四、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
1.活动内容:
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3.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4.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a)说明: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以便于自己检测教学设计上合理与否。
五、习题设计
1.题目设计
2. 题目解析
六、总结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是“°”。
2. 掌握3个特殊角“直角、平角、周角”。
3. 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
情感目标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周角、平角、直角”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旋转成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 情景导入角的计量单位。(课件演示)
2. “度”是角的计量单位,读作“度”,用符号“°”标示。
3. 1度可以简写成“1°”
4. 出示37°,“37”表示数值,是“量数”,“°”是“计量单位”。
5. 作为计量单位“度”,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水沸腾时为100度,结冰时为0度;正常体温是摄氏37度,高于它就是发烧了;一盏100瓦的灯,连续开10小时,用电1千瓦小时,我们常称作1度电;近视眼患者佩戴300度的眼镜;某种白酒38度;上海位于北纬32度、东经122度,等等。
说明:通过课件的演示和生活中实例的介绍,生动的引导角的度量单位“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直角、平角、周角的'定义。
1. 请你仔细地读读上面3句话,你觉得有什么问题。
2. 出示P68、P69出现的定义
i. 一点(O)和从这一点(O)出发的两条射线(OA和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ii. 直角: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四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直角;
iii.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二分之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iv.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3. 理解“旋转、端点、射线”。
v. 端点——一点(O)、曾经叫做“一个点、顶点”
vi. 旋转——利用圆规画圆,体会旋转,绕圆心旋转;
vii. 射线——没有尽头,也就无法表示长度,所以角度与射线的长度无关;
viii. 重新定义锐角和钝角
ix. 锐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与以前说法一致)
x. 钝角: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重点理解“小于平角”)
说明:通过对概念中关键词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认识了直角、平角和周角。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
三、学习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1.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 1直角=90°、1平角=180°、1周角=360°;
3. 2直角=1平角、2平角=1周角、4直角=1周角;
说明:通过对角之间关系的整理,让学生能够熟知不同类型的角。
四、小练习
1. 下列这些是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还是周角?
∠=78° ∠=180° ∠=123° ∠=360° ∠=20° ∠=90°
2. 填空
一个周角=_____个平角=______个直角
3. 填“<”、“>”或者“=”。
锐角〇90° 90° 〇钝角〇180°
说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角的分类有更明确的认识。
五、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08-25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小学的趣味数学教案07-1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9-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9-23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12-03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0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精选】03-26
小学数学教案4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