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

时间:2024-09-28 11:41:13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锦集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山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锦集7篇

爬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段落的自主感悟和个性解读,了解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通过比较诵读,感受课文通过爬山虎的描写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链接作者的文学之路,品味重点句子和课题的深刻内涵,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补充阅读,初步学习读懂借景抒情的段落。

  【教学理念】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对话活动中,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层解读文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获得语言的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诵读,初读课文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脚》中描写过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本册课文第6课),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2、揭题,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些什么。

  3、交流初读感受,梳理课文中的人与事。

  二、多层解读,深悟课文

  叶老帮“我”修改作文以及那天下午的谈话,使我对叶老的做事与为人有了一些了解。

  1、自主读悟,表层解读:

  默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具体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 )。

  (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几处具体描写读懂“认真、平和、质朴”等。)

  2、资料帮助,个性解读:

  一个初中生,习作得到了大作家的修改,并受邀到作家家做客,请你也像作者一样从这修改中、交谈中去感受一番,你从中有什么感受与收获。

  出示文后补充的“资料袋”材料──被修改的作文稿子,补充阅读原文中对谈话内容的记叙。

  (附: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3、难点感悟,诗意解读:

  ⑴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他的批改却如“春风拂面”;我受邀做客,他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看着这两个词语,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哪些景象?

  (交流点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看着这样的修改,仅仅是脸上的感觉吗?冬天的冰融化后,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变成淙淙的春水。那么,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让你想到了什么?)

  ⑵ 指导有感情朗读,引读课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

  4、比较阅读,写法解读:

  课文在第二件事的记叙中两次描写了院中那一墙爬山虎,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⑴ 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去掉这些描写是否通顺?有何不同?

  ⑵ 联系作者两次看到爬山虎时的心情,想想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⑶ 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绿里跳跃着、闪烁着他的那份高兴,那份激动,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一种难以表达的憧憬。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去诵读。

  (师生合作,有感情配乐诵读。)

  三、悟读课题,升华情感

  1、补充阅读,感受“非凡”:

  叶老的批改,如春风拂面,叶老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心里充满无限的憧憬与期待。那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让我们看看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你对这“意义非凡”是否有更多的理解。(附: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2、深情回忆,诵读课题:

  ⑴ 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是仅仅在眼前吗?

  ⑵ 1988年,著名作家叶圣陶逝世。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发生于30年前少年时代的故事。同学们,在肖复兴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联系全文抒发情感。)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

  ⑶ 师恩难忘这是所有学生的心声。多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曾经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带着感情读课题)。

  四、读物推荐,课外拓展

  同学们,有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著名诗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题描写发生在中学时代的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这里呈现的只是文章的结尾,如果有兴趣,就请同学们课外去阅读这一篇《在那颗星子下》。

  ……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爬山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小小叶儿多又多

  B爬山虎呀真厉害

  C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爬山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 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增加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学习折纸:猴子爬山。

  活动准备:

  1、 猴子爬山的`折纸范例一份。

  2、 手工材料人手一份,剪刀一把。

  活动过程:

  1、 教师边念儿歌,边操作折纸范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猴子,真可爱,花果山下来爬山,爬爬爬,爬上山后笑哈哈。

  教师:小猴子爬山好玩吗?你们想不想要一个这样的玩具?那小朋友想一想这个小猴子爬山是怎样做的?

  2、引导幼儿分析制作方法。

  3、教师讲解示范折纸步骤:

  (1) 正方形纸,对边折。

  (2) 一角向下折,一角向面折。

  (3) 将手插进中间层撑开成锥形,两腰向内压,成正方形。

  (4) 剪下上面一角,画上猴头。两面下角沿虚线折,露出中间层。

  (5) 将画有猴头的小三角形夹在中层上。

  (6) 用双手各拉住中层下角,上下两角贴紧轻轻拉动,猴子即可爬山了

  4、发下材料,让幼儿自由动手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完后,互相欣赏作业。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4、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爬山虎的脚。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叶子图片、爬山虎的'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有许多同学都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叶子)

  2、你能说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吗?

  (让学生谈谈自己以前观察到的叶子的样子。)

  3、我们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么写的?

  (放录像,教师范读。)

  4、看了录像,你认为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个有什么特点。)

  那些句子体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

  (指导朗读)

  5、齐读第二段、放录像,学生试复述。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在这美丽的叶子下面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

  1、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我们平时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内容,让学生抓重点词,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过渡:它又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用什么方法?

  (抓重点词:触、巴、拉、贴。教师板书)

  3、学生上黑板演示爬山虎怎样向上爬的。演示中理解词语“一脚一脚”:

  ⑴ 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让学生用手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⑵ 评议学生演示得对不对。

  ⑶ 教师小结:

  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多媒体演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画,学生复述,指名背诵。

  5、过渡:

  那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2、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怎样?

  六、总结

  1、我们知道了在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下面,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样子和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2、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的方值得我们学习。

  3、作者进行细心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是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

  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教案 篇5

  【原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教学反思】

  在执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撰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之前,我打算让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种观察和作文的方法。在这篇课文中,叶圣陶先生不仅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还把爬山虎的脚描绘得细致入微。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我决定把这个细节,作为我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教学片段,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呢?

  在备课阶段,我有这样几个设想:一是画图法,即让学生根据叶先生生动的描绘和自己的理解,亲自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用画笔画出来;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演示”出来;三是朗读法,即本人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但是,考虑到我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无论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这一处教学,不仅是我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我必须想个更直观的法子,来帮助所有的学生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脑中苦苦地寻觅着那个“更直观”的法子。突然,不远处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晨光下,爬山虎的叶子苍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轻轻地拨开了爬山虎一片嫩绿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便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趣!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不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几枝爬山虎,兴冲冲地把它带进了教室。

  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这一部分内容,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小截爬山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然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这个说:“老师,我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又短又细。”那个说:“老师,我发现爬山虎的脚是嫩红色的,上面还有小圆片呢。”……我再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学生们由衷地赞叹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当我让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方法,再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细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张开的小脚丫。”一个男生站起来补充说:“爬山虎的脚又细又娇嫩,可它就是凭着脚尖上的小圆片紧紧巴住墙,一脚一脚往上爬,爬上墙头,爬上屋顶,铺满整堵墙,铺满屋顶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学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还透过文字,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联想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思路往往局限于手中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时候感觉突破教学难点很吃力。这堂课的成功,让我认定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用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的,而这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爬山教案 篇6

  【教学设计意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3、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为人,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⑴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 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推荐 亲切平和 平易近人 融洽 黄昏

  余晖 蕴含 摇曳 真诚质朴 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

  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原因。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的句子,进行比较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

  请大家再仔细读第6~9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2: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作者的?)

  4、出示:

  ⑴ 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⑵ 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⑶ 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5、交流自已对叶圣陶了解情况:

  (课件再出示叶圣陶的简介。)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的你,还像见大人一样同你握手,把你当成老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呀?

  请你大胆地想像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6、是呀,对于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小作者来说怎能不意外,怎能不欣喜,读──(刚进里院──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齐读。)

  7、(出示节选自作者原作中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朗读“他亲切中──以至不知黄昏到来。”

  8、学到这里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能不融化吗?能不像在落日余辉温暖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吗?

  指导再读“落日的余──生气”。

  四、总结

  体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请你谈谈作者该怎么做?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爬山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脚》吗?叶老对爬山虎进行了这样的描写:那些叶子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这美妙的景象同学们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

  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3、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改作文 做客

  4、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引导学生分段)

  1——5写叶老帮“我”修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4自然段。把叶圣陶先生修改“我”的作文的句子划下来,认真读一读。

  指名读!

  5、请大家翻到130面,我们来看看修改稿的部分,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6、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那么叶老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7、那么叶老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学生说!老师板书:

  ① 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②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③ 把长句断成短句。

  ④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⑤ 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⑥ 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

  8、“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看到了作家对待写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明白自己以后写作文要认真对待,多修改。所以作者说:“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指导朗读这句话。

  9、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请同学画出叶老的评语,读一读,请全班一起朗读。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10、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想写什么?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1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习的这么多内容和爬山虎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不是文章的内容和题目不相符合呢?

  做客的时候看见了爬山虎。

  12、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把相关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

  读读作者两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写爬山虎的句子:

  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分析第二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示“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13、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丝不苟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14、为什么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 今夜无法入睡>>。

【爬山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案03-15

《爬山虎的脚》教案范文07-17

精选爬山教案范文集锦八篇11-08

精选爬山教案范文汇编7篇08-29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15篇)07-27

《爬山虎的脚》教案经典(15篇)08-01

关于爬山教案范文集锦7篇10-18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合集七篇11-02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集合九篇09-14

爬山小学作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