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第一册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时间:2024-07-13 06:46:5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数学第一册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第一册线段射线直线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第一册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初中数学第一册线段射线直线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直线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并能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直线、射线、线段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用运动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提高学习几何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是重点.对直线的“无限延伸”性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1.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直线的实例(可请5~6位学生发言).

  2.教师总结:铅笔、尺子、桌子边沿等都有长度,是可以度量的,它们都是直线的'一部分,此时给出直线的概念“直线是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着的.”继而提问“无限延伸”怎样解释,教师可形象的归纳出“直线是无头无尾、要多长有多长.”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一下.

  再提问: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有没有真正是直线的例子?(数轴)

  3.通过前面学生所举的例子,给出线段定义“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4.教师画出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标出一条线段,然后擦掉一部分,只剩下一条射线,先看它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后给出射线的定义:“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二、正确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

  1.直线的表示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两个大写字母.但前面必须加“直线”两字,如:直线l;直线m,直线AB;直线CD.(板书表示出来)

  2.线段的表示也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用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但前面必须加“线段”两字.如:线段a;线段AB.(板书表示出来)

  3.射线的表示同样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端点的大写字母和射线上的一个大写字母,前面必须加“射线”两字.如:射线a;射线OA.(板书表示出来)

  三、运动变化,找出联系

  1.让学生找出三者之间的区别:端点的个数,0个,1个,2个.

  2.教师通过图示将线段变化为射线、直线.指出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变化的.

  (1)先画出线段AB,然后向一方延长,成为一条射线,再向相反的方向延长,成为一条直线.告诉学生:线段向一方延长就会成为射线,向两方延长就会成为直线.因此,直线、射线都可以看作是由线段运动而成的.

  (2)再画出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找一点,擦掉一点一旁的部分,就成为一条射线,在射线上再找一点,两点之间的部分就成为一条线段.

  四、回到实际,巩固概念

  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的事例.如:手电筒的光线,灯泡发出的光线等.

  2.练习:

  (1)如图1-1,A,B,C,D为直线l上的四个点.

  问:图中共有几条线段?以C为端点的射线有哪几条?

  (2)如图1-2,A,B,C为平面上的三个点,分别画出过点A,B;点A,C;点B,C的三条直线.

  (3)如图1-3,P是直线l外一点,A是直线L上一点.过P,A作一条直线;过A作一条射线.

  (4)如图1-4,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五、小结

  1.教师提问:(1)本节课你掌握了几个几何概念?

  (2)直线、射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本节课应该理解哪几个关键词?

  (4)在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以完善和补充,并进一步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这三个概念是平面几何的基础.

  2.再设问:直线还有什么性质呢?为下节课讲直线的性质埋下伏笔.

  六、作业 p.11,1;p.12,3;p.14,1.2.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本设计对教材顺序稍加改动,先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给出,然后再讲它们的性质.这样对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较为有利.

  3.由于这节课为几何的起始课,从感性认识出发,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的概念,便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4.建议:本课时也可以将课型设计为“自学辅导式”,由学生自己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意识更强,课堂更加活跃.

  5.在有条件的地方,对三者关系的变化过程,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更为生动有趣,“变”的意义更为明显.

初中数学第一册线段射线直线教案2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图(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

  让同学们看图(2)。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2x+2,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

  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去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呢

  由图(1)、(2)可归结为;

  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

  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例1.解下列方程

  (1)x-5=7 (2)4x=3x-4

  (1)解两边都加上5,x,x=7+5 即 x=12

  (2)两边都减去3x,x=3x-4-3x 即 x=-4

  请同学们分别将x=7+5与原方程x-5=7;x=3x-4-3,与原方程4x=3x-4比较,你发现了这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 (2) 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练习:

  课本第6页练习1、2、3。

  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7页,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五、作业

  教科书第7—8页习题6.2.1第1、2、3。

【初中数学第一册线段射线直线教案】相关文章:

《线段射线直线》说课稿06-25

线段直线射线的教学反思02-01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设计08-10

初中数学教案05-28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10-22

初中数学教案15篇【精华】10-19

新年好第一册-教案05-31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07-17

初中的数学说课稿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