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10-24 09:58:4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锦集六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继续丰富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

  2.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大胆提问,激发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1.已认识过地球表面,有一定的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

  2.地球模型一个(中间可劈开,有地壳、地幔、地核模型)。

  3.《蓝猫淘气3000问》歌曲录音,介绍地心的录像。

  4.地壳、地幔、地核汉字卡、图片若干,(其中教师出示的大字做成小旗状)。

  活动流程:

  蓝猫出场,激发兴趣→互相出题考一考→蓝猫提出出新问题,探索地心秘密→游戏活动

  活动过程:

  一、蓝猫出场,引起兴趣。

  听音乐表演《蓝猫淘气3000问》

  二、互相出题考一考。

  三、探索地心的秘密。

  1.教师用刀切开地球模型,引导幼儿观察.。

  2.观看VCD帮助幼儿了解地球内部的'正确名字。

  3.教师:蛋壳叫地壳、蛋白叫地幔、蛋黄叫地核。

  4.老师带领幼儿进行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

  方法:

  (1)师指模型,幼儿说出相应的名称。

  (2)师说蛋壳等,幼儿说出对应的地壳等名称。

  (3)用鼻子表示地核,眼睛、嘴巴表示地幔,耳朵表示地壳,根据老师的要求,点相应的五官。

  四、分组游戏活动

  1.地心迷宫。

  2.在地心的示意图上贴上相应的汉字图片。

  3.插小旗。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认识、了解地球,知道地球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球体,是我们人类和其它动物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2、教育幼儿爱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电视机、电脑、2个课件;

  2、地球仪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你猜一猜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法国人……都住在什么地方。

  二、向幼儿介绍地球

  1、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地球吗?它是什么形状?(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地球仪,请幼儿观察并讨论地球的形状。

  小结: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球体,形状像球而略扁,地球仪就是缩小的'地球模型。

  3、通过看课件,让幼儿了解地球上面有什么?

  (1)提问: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你们知道它上面有什么?(请幼儿凭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回答)

  大班科学活动:吃奶的和下蛋的

  大班科学活动?聪明的黑猫警长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科学探究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口语表达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3、了解皮球的外形特征及各种玩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同等数量的大皮球;方形、圆形大积木各一块。

  2、瘪皮球两个,充气针、充气筒。

  3、请家长协助搜集各种类型的球充实体育角,准备各种球类运动的图片、光碟资料。

  4、用各色即时贴剪出眼睛、鼻子、嘴巴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大皮球,滚得快

  1、幼儿自由玩球,主动探索球的各种玩法。

  2、鼓励幼儿积极说出并示范自己的玩法。

  3、幼儿通过玩球,感知球的外形特征,并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感知的。

  4、通过同时滚动皮球与方形积木、皮球与三角形积木,让幼儿了解:圆的东西滚得快。

  5、游戏:(1)我和皮球赛跑。(2)两人合作滚、接球。

  二、大皮球,跳得高

  1、请两名幼儿玩瘪皮球,其他幼儿观察讨论:瘪皮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跳不起来?怎样才能跳得高?

  2、为瘪皮球充气,幼儿仔细观察如何用充气针、充气筒充气使皮球逐渐鼓胀的`过程。

  讨论:能不能填充别的东西?

  3、拍球比赛:我的皮球跳得高。在拍球过程中探索:怎样让球跳得高?

  4、收放好皮球。游戏:“皮球漏气了”。

  三、 大皮球,伙伴多

  1、讨论:你知道的球类有哪些?怎样玩?

  2、观察各种实物球说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观看图片与光碟,了解各种球的玩法,培养集体荣誉感。

  4、任选一球玩。

  四 、皮球是我的好朋友

  1、讨论:玩儿皮球的益处。

  2、打扮“我的好朋友”:自选所喜欢的各色五官装饰皮球。

  3、我和“好朋友”一起玩。

  活动延伸:

  请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多陪孩子看球、玩球,进一步加深对球的认识。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拧、拉、扭、搓等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并体验转动的乐趣。

  2、积累关于物体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3、积极参加探索活,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重难点:能运用多种方法探索使物体转动。

  活动准备

  1、各种转动玩具:溜溜球、陀螺、竹蜻蜓、风车、发条玩具等

  2、各种东西:伞、光盘、球、圈圈、瓶子等

  3、各种辅助材料:筷子、绳子等

  4、相关内容的课件PPT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玩”各种玩具,初步了解转动的方法,和物体转动时的特点。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玩具,你们想不想玩一玩?

  2)交代游戏要求:请小朋友们每人选一个玩具来玩一玩,看看玩具在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你有什么发现?

  3)让幼儿自由玩玩具,引导幼儿去发现转动的方法。

  4)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谁愿意来说说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教师出示相应的玩具)

  5)教师小结:风车是用嘴巴把它“吹”动起来的。只蜻蜓是我们用手“搓”才是他转动起来的.。发条玩具是我们“拧”动发条,发条动起来后玩具才动起来的。原来我们玩的这些玩具在玩的时候都能转动起来,转动时看上去都像是个圆。

  2、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转动的方法

  1)引出活动:我们把玩具都转了起来,周老师这里还有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一件件出示)

  2)交代要求:想请小朋友们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他们也都给转动起来,你们愿意试试吗?

  3)让幼儿自由进行探索:请小朋友们自由选一件东西,然后找个空地来试一试,转一转、玩一玩。

  4)进行分享:随来说说你选了什么东西?有没有把它转动起来?(出示相应的东西)

  引导式提问:你选了什么?有没有把它转动起来?怎么转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师小结:有的东西我们通过“拧、搓、扭、拉、”等方法是它转动起来,而且我们发现同一样东西其实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把它转动起来。

  3、再次进行探索使用辅助材料来让物体转动动的又稳又快。

  1)请小朋友们再次选择一件东西来转一转,玩一玩、但这次请你用别的东西一起来把物体转动的又快又稳。

  2)幼儿在此进行探索转动的方法

  3)师小结:我们刚刚用了筷子套在圈圈内,用筷子带动圈圈转动得又快又稳。把绳子穿过光盘,一来一甩,光盘飞快的转动起来了,所以辅助材料能他物体更好点的转动起来。

  4、讨论生活中可以转动的东西,了解转动的东西让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更加舒适,是我们变得更加的快乐。

  1)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也可以转动的东西?都有哪些?它们是怎么会转动的?

  2)幼儿进行分享经验

  3)播放课件内容帮助幼儿丰富对生活中转动东西的经验:小朋友都说到了这么多的东西,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师幼共同小结:刚刚我们说到摩天轮,当摩天轮慢慢转起来时我们可以慢慢看到很远的地方。大风车则是通过风让它转动,使他在在转动时产生电,这就是运用了风力发电。而石磨则是可以磨出好喝的到豆浆来。这些转动的东西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更加舒适,也使我们变得更加的快乐。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体验风无处不在的乐趣。

  2.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3.能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造风。

  活动准备:

  1. 材料:电风扇、不同材质的纸(如硬纸片、报纸、卷纸)、塑料袋、气球、布料;折纸用纸。

  2. 幼儿经验准备:小风扇儿歌及游戏。

  活动过程:

  一、站到户外让幼儿感受风。

  二、自由的寻找风

  三、说说风

  四、幼儿大胆思考,用各种材料制作出风。

  活动延伸:制作风车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结束后,我会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幼儿用自己的操作经验向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做法和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通过交流,幼儿不仅向别人介绍了自己的制作风的.方法,还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这样,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空间。最后教幼儿一首儿歌《我会制造风》,这样不仅突出了活动的主题,还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幼儿对制造风的印象。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三、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一起参与讨论。

  ——通过前面的游戏,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神奇和惊讶,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讨论后的活动会使他们的实验更精彩。

  2.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引导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积木?

  ——这次的讨论对后面的实验以及实验会给幼儿带来的惊喜,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排除不必的干扰。形成讨论的氛围,从而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让孩子获得新信息,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教师的小结语也是经过提炼的,不仅仅是大家的发现,更是对下一步实验的规则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实验更具科学性。

  3.设置挑战,再次尝试。

  师:刚才,我们在纸上放得最多的是14块积木,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再试一次,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

  4.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第二次记录的要求。

  师:两人一组一张表格,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提出记录的要求,培养记录的习惯,对实验很重要。

  四、交流

  1.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

  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一旦发现自己的猜测出错,往往不愿意面对,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师:你和好朋友在实验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放了几块积木?说给我们听听。

  ——在活动中,孩子感受到哪些内容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活动思考与教学策略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一、感受

  1.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不断体会神奇,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感觉。

  3.感受兴趣。

  思考:对孩子来说感受科学的趣味,比“懂得科学”更重要,让孩子体会实验是有趣的,像游戏一样,从而感到科学的趣味。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逐渐到进行有_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提炼习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策略:将活动设计成具有挑战的游戏,通过游戏规则的要求,提出科学实验中的习惯要求,为大班孩子的继续成长打下基础。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尾巴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活动准备】

  歌曲《小画家》磁带、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带,各种动物身体和尾巴分开的图片(金鱼,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

  【活动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咱们来一起听一下吧!(歌曲《小画家》)

  提问:1.歌曲中的小画家是谁啊?(丁丁)2.丁丁画的什么?画的怎么样啊?(螃蟹四条腿,鸭子小尖嘴,兔子圆耳朵,大马没尾巴)3.丁丁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

  教师小结:丁丁做事不认真,没有认真观察,只说大话,所以没有画好,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向他学习。

  二、找尾巴: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盒”呢!你们来猜猜里面有什么?(教师故作神秘状)“宝盒宝盒魔力大,里面到底都有啥?”孩子们,猜出来了吗?现在我让一个小朋友来把宝物拿出来!

  出示动物尾巴:(一个小朋友拿一个)

  金鱼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嘴唇,花瓣)金鱼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啊?

  松鼠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桃子,雨伞,小船)

  燕子的尾巴:像什么?(剪刀,岔子,牛角)

  猴子的尾巴:像什么?(蛇,蚯蚓,绳子)

  老牛的尾巴:像什么?(勺子。气球,蝌蚪)

  出示每种动物尾巴的时候给幼儿讲讲尾巴的用处。

  师:“魔法盒里还有啥,让我再来摸摸她”,幼儿继续摸出动物的身子。

  咦?这是谁啊?它怎么了?(引出尾巴没有了)它的尾巴去哪了?我们来帮它找找吧!(让幼儿自己去帮各种动物找到尾巴,把它们连起来)

  最后出示壁虎的尾巴:咦?这是谁的尾巴呀?它的身子去哪了?(课前把壁虎的身子藏好)咱们来帮它找找吧!这时放故事《神奇的尾巴》

  三、欣赏故事: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啊?

  2、它们发生的什么事?

  3、它们的尾巴断了怎么办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尾巴,蚯蚓的尾巴断了,可以长成新的蚯蚓)

  【活动延伸】

  游戏《揪尾巴》

  动物的尾巴可真神奇,现在我们也来变成小动物,一起来玩揪尾巴的游戏吧!